一、元宵燈會起源
傳說起源于民眾驅除蟲害,即起源于“火把節”。漢代民眾為了獲得好收成,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,減輕蟲害。隋、唐、宋以來,更是盛極一時。
直到今天,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,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。
關于元宵燈會,另外一個傳說,西漢時,文帝做了一個夢,夢見玉帝命火德星君在正月十五火燒京城。文帝便召來群臣計議,大臣獻計說,可以向火德星君求告說情。
正月十五日,火德星君果然駕臨京城。文帝率群臣和京城百姓拜伏恭迎,哀告火德星君看在萬千黎民的份上,不要火燒京城。
火德星君不忍生靈涂炭,也不敢違犯天條。當夜,京城長安內外,都張燈燃炬,一片通明。火光直透云霄,火德星君見那景象果如天火降臨一般,料得足以瞞過玉帝,便回天庭復命了。
此后,每年正月十五,京城便燃燈張炬,以示紀念,且用糯米粉團成丸子,狀似珍珠,俗稱元宵,表面上是敬火德星君,實際上是想用糯米糕粘住他的牙齒讓他少說話。
二、元宵燈會歷史
元宵節的燈會,也是起源于春天祭祀。到后來,從祭祀逐漸轉變為賞玩。燈的形式也開始豐富起來,開始賽燈,宋代觀燈逐漸成為一件娛樂活動。
李商隱在《正月十五夜聞京有燈恨不得觀》一詩中云:“月色燈光滿帝都,香車寶輦隘通衢。”可見唐代的燈會已經具有了相當的規模。
辛棄疾的《青玉案·元夕》:“東風夜放花千樹。更吹落、星如雨。寶馬雕車香滿路。鳳簫聲動,玉壺光轉,一夜魚龍舞。”也是生動記述了南宋時的燈會盛況。
漢代平時實行宵禁,但每年上元節時皇帝都下令放夜,讓百姓看燈。到了唐代,玄宗規定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官署休假三日,觀燈三夜,與民同樂。
到了宋代之后,觀燈更盛,宋太祖趙匡胤增加十七、十八兩日,使元宵節變成了五天。南宋時為了鼓勵觀燈,還向燈節那天的觀游者都賜酒一杯。
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,正月初八就開始張燈,直到十八日落燈,“放燈十日,廣招富商”。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,還增添了戲曲表演,使元宵節越發熱鬧。